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专题 > 人物 > 宣传 > 正文
编号:10831360
马太效应凸现——从小胡同走向全世界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5年4月14日 科技日报
     《圣经》中“马太福音”第25章有这么几句话:“凡有的,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;没有的,连他们所有的也要夺过来。”1973年,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概括为一种社会生理现象,并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“马太效应”。{k, http://www.100md.com

    百草治癌的故事,正因应了“马太效应”。{k, http://www.100md.com

    在1987年底张仁济父女创办北京百草治癌研究中心之前,张氏父女还是名不见经传的。人们一定会有悬念:张仁济既是施今墨的高足,治癌又卓有成效,为什么以至到了其67岁还鲜为人知呢?{k, http://www.100md.com

    人才学研究指出,人才有潜显之分。二者之间虽仅一字之差,却常有两种不同的境遇。潜人才,应该得到的往往得不到,甚至被剥夺;显人才则相反,社会不断地加给他,使他多余。这种以社会承认为分水岭、“无者愈无,有者愈有”的现象,就是“马太效应”。而张仁济长期以来就是这样一位“潜人才”。解放30多年来,他一直处于“马太效应”的困扰之中。在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年代,张仁济进行的研究得不到有关领导的理解、重视和支持。1987年初,张仁济满头白发,开始了晚年在北京珠市口一条小胡同内挂牌行医专治肿瘤的生涯。{k, http://www.100md.com

    张仁济治癌,一不动刀,二不“以毒攻毒”,而是采取一种保护性疗法:用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攻癌,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消除癌症病灶。由于他“妙手回春”,使一些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癌症患者“起死回生”;由于他“技高一筹,医术超群”,很快名声大振。一般人不好寻找到的那条小胡同,很快被“张仁济医寓”那块金字招牌打破了平静。不久,来北京打听那条胡同的人多了。不久,胡同里出出进进的外地人多了。不久,夜间有人在胡同里露宿候诊了。不久,经常有小卧车停放在那门前了。{k, http://www.100md.com

    从1987年4月底开始,蜂拥而至的患者及亲属,整天都把张仁济诊所和所在的小胡同挤得水泄不通,最多时竟有五六百人在排号。张仁济看病看得通宵达旦……张氏治癌走出小胡同、创办百草治癌研究中心成为历史的必然。{k, http://www.100md.com

    马太效应告诉我们,要想使中医药在抗癌领域保持优势,使张氏免疫复康疗法更多地造福于癌症患者,就必须在该领域迅速做大。在前后两次创办与经营“百草”中,张大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在“百草”更广阔的天地中,张大宁努力创造中医抗癌的浓厚科研学术环境,不断发展、创新并完善张氏中医抗癌免疫康复疗法;总结张仁济几十年临床经验,著书立说出版多部中医治癌和肿瘤康复医疗方面的医学专著;积极参与组织国内抗癌康复社会活动;捐资支持各类抗癌公益事业;走向世界传统医学讲坛,介绍中医药抗癌新探索;自1987年起,张氏父女共接诊近15万多人次的海内外各类癌症患者。张氏父女医治的癌症患者遍及全国29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以及我国港、澳、台地区,同时还医治了泰国、新加坡、印尼西亚、日本和美国等地的癌症患者。“百草”不仅在国内颇有影响,在国际上也蜚声遐迩。美国《时代报》、泰国《中华日报》、日本《健康情报》、我国香港《大公报》和台湾《联合报》均纷纷报道了“百草”中医治癌的奇特疗效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流行病学教授、加拿大犹太人总医院临床研究与管理部主任cal鄄let博士,曾专程来到“百草”,与张大宁座谈交流,共商科学评价中医治癌疗效合作事宜,对“百草”运用中草药治疗癌症的探索“印象深刻”,表示了浓厚兴趣。{k, http://www.100md.com

    就“百草”凸现的马太效应问题,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:“百草”曾对患者来源进行了统计,前来就诊的患者中,患者之间介绍的占42.1%;患者亲友介绍的占44.7%;阅读了报刊有关报道前来就医者仅占13.2%。可见,“百草”是凭其治癌方面深厚的功底、高超的医术和真情爱心感召了患者。